北京旅游景点联盟

《我和琴台领导的那些事》第067章:怎能放弃对稿件的签发权?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春水池

你关注 我传情 



1、


琴台的事业又有了长足的发展,《琴台》杂志发行量尽管有所下滑,但在期刊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仍是佼佼。

特别是创刊才四年的《琴台漫客》杂志,月期发行量在300万份以上,一举成为继《琴台》杂志之后的中国又一知名期刊

《琴台漫客》的主编叫黎进,一位看起来有些另类,但又潮潮的旷野之男。吴功成对黎进的引进,以及大胆的使用,说起来就有些激动。

当时,《琴台漫客》杂志本身及周边产品,如图书、纪念品等更是深受中小学生的追棒,这自然为琴台增添了一张新的名片。

《琴台漫客》一方面发展了自己,另一方面又捧红了作者,有位网络作家的系列图书,经过《琴台漫客》改编连载后,其图书销售码洋达亿元以上。还有诸如《偷心》这样的单行本,也不知俘虏了多少年的心。

由向德开亲自主刀的《潮流生活》报,也在江城小有名气。向德开打理的另一份文摘报纸《快周报》,每周出版四期,月发行量也在300万份,一举成为全国周报中的一匹黑马。由官尚主刀的《琴台·海外版》、《好美丽》,以及由祁升主刀的《立志》等杂志,都有不错的斩获。

最让吴功成高兴的是,西北路与工商银行合作开发的“琴台广场”也在施工之中。收购台湾她她公司、与加拿大合资的九方传媒均在快步推进,这么多大事件,就像雨后的春笋,破土而出,拔地而起。

吴功成想想这一生自己所干的事,自个儿感到无比自豪,身上的病也似乎好了一半。

汪希明曾对吴功成说过,琴台有吴总的领导,没有不成功的事业,只有不成功的人士。吴功成一位老乡的儿子豹子,在一次大会发言时,公开激动地说:琴台只要吴总不倒,琴台就永远兴旺发达……

吴功成怎么可能会倒?豹子的话,当时就引得大家一场哄笑。尽管豹子的话有些不太吉利、不太中听,但吴功成听了这样的赞美之词,心里自然还是特别的爽。

谁能说琴台不成功?国家有关部门、省直机关、中国期刊业、亿万读者、吴功成的亲朋好友、琴台的员工、业务合作单位等等,都对吴功成的评价是赞许有加,都称吴功成是琴台的传奇人物。

《琴台》杂志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杂志,琴台集团又是一个值得敬畏的企业。琴台的产业直接拉动了数以万计人的就业,也间接影响着全国10多家印刷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还促进了全国邮政发行、二渠道发行的业务迭代升级。

最值得评说的是,琴台每年向国家缴税达三四千万元,一跃成为大汉市的纳税大户,小杂志不简单,社会各界有着如是的评说。

琴台作为国有文化企业,在没有国家财政资金扶持下,反而向国库交了不少真金白银,这在全国出版界也是屈指可数。

《琴台》谁与争锋?《琴台》曾将期刊大哥的《家家》杂志赶超。与文摘老大的《阅读》,其发行量也与不相上下。

然而《琴台》与《阅读》有着根本不同的是,《琴台》的文章全部是原创,其社会影响程度、利润创造额,却远远超过同类期刊。

《琴台》的确有着了不起的辉煌历史,曾荣获了国家期刊出版奖、中国出版百花奖、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江北十大名刊、世界综合类期刊排第三等等殊荣。这些荣誉不是虚的,它充分证明了琴台在社会上的特殊价值。

作为琴台的创始人、掌门人,甚至是教父级的吴功成,个人也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待遇。曾获荣获中国期刊出版名人、江北出版名人等殊荣。可以毫不谦虚地说,吴功成就是中国期刊界当之无愧的探路者、先行者,甚至是一面旗帜。

曾饱受社会褒贬不一的“琴台体”,也是吴功成和高文章的伟大创举。“琴台体”红极一时,也为中国文章标题制作,书写了史无前例的传奇桥段。当今的标题党,也是“琴台”体的后尘之者。

一个人,在行业有人记住你、崇拜你,你就是行业英雄。一个人,你的言行,如能成为一种风向标,那么你也是令大家敬佩的人。

吴功成此时生病,人虽然在三亚,但其精神仍然在琴台闪现。几位副总都是恪尽职守、维护吴的权威。员工都是敬业爱岗,视在琴台工作为幸事。吴功成把琴台做到这个份上,尽管人在病中,其内心也是十分快慰。

吴功成想,看来大家心中还装着他这个“老大”,也说明我的个人魅力依然犹存,此生有这样的班子和员工队伍,琴台这棵长青树何愁不枝繁叶茂?琴台何愁做不成百年名企?

想想这些,吴功成的心,就像春天的禾苗,在晨露的滋润下露出了勃勃生机。

2、

这一年,吴功成五十五岁,但自己没有觉得已经老唉,反而感觉浑身还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吴功成还想再干上十年,为打造琴台“一体两冀”的产业群,致力把琴台做大做强,从而再造一个新的琴台。

吴功成多年就有一个宿愿——把《琴台》及系列报刊月发行量推向千万册的巅峰。这一目的,吴功成一直在努力攀登,这是吴功成实现琴台梦的2.0。

《琴台》每月要出版两期,每期需要大量的稿件。二十多名编辑每期要上报采编的稿件达60 余篇。而高文章要从这些稿件中筛选一批拟发的稿子,然后交给吴功成进行终审。

由于《琴台》杂志发稿版面所限发,每期最多也只能刊发 18 篇稿子。因此编辑每期上报的稿件,吴功成和高文章要从优秀的稿子中,反复优中选优。

也就是说,每期有一大部分稿子要“枪毙”。这样一来,就突显了稿子生死的重要性,也突显了签发稿子的权力至高无上。

吴功成和高文章堪称是金子般的编辑,他们要从每篇稿子的选题角度、标题制作、主题提炼、,这里面要花费的心血,无不凝聚着他们的编辑思想和辛勤汗水,甚至折旧了他俩的身体健康。

吴功成的身体这么差,不知是否与常年看稿子有联系。反正,吴功成在三亚养病期间,本来可以轻松下来养病,但是还是操心着急《琴台》稿件的事情。

爱操心的人,也许天生就是操心的命。 吴功成的命与《琴台》结下了不解之缘:放心不下《琴台》的质量。

“篇篇可读,期期精彩”,是吴功成提出的《琴台》办刊理念,简短的八个字,说出了这个时代仍然是内容为王的深刻道理。文章要出精品,是琴台始终不可改变的生命主题,也是吴功成一生不可放下的人生追求。

来三亚时,高文章曾对吴功成说,吴总,如果你身体不适,下期的稿子你就不看吧,我来辛苦一下。这本来是一个副总对一把手的关心,绝对没有什么别的意思。

然而,吴功成却说,不要紧,你把要看的稿子打包发我邮箱里吧,我在三亚有时间还是看看放心一些。吴功成的话,不急不慢,不动声色,不露山水。

高文章听了,像是有不鬼的心思被人看出来一样,不知是感动还是难受,怔在吴功成面前半天,只是轻声说了句,好吧。然后,不再提及看稿子的事情。

高吴功成工作的责任心,谁见了谁不这之感动?高文章心想,这样也好,有你吴总把关,我就少操些心,你病成这样,还要看稿子,难道是怀疑我的审稿能力?放心让我当一次终审,难道《琴台》杂志就跨了?想到此,高文章心里也不是个滋味。

高文章回到自己的办室,点了一支烟,躺在椅子里,双脚架在桌子上,头向椅背靠去,两眼望着天花板,将吸进的烟吐了出来。

烟圈在头顶缓缓飘舞。高文章向垃圾桶弹了弹烟灰,心情就像落地的烟灰,突然感觉有种超然,身心也感到一种轻松……

报送至吴功成终审的稿件,隔一天高文章就要安排编辑部,用邮箱网传至在三亚生病的吴功成。

吴功成面对从大汉飞来的稿子,总是不厌其烦地在那间靠海边的房间里,心平气静地潜心审核。

汪希明和彭强见吴功成身体有好转,工作又十分欢快,他俩便感到无了事事。

他俩与吴功成打了招呼,跑出房间,像出笼的两只鸟,奔跑着去看大海了。

不过,他俩人虽不在老总身边,心却一直守着老总,他俩时刻在备战,就怕老总突然有叫唤。 

精彩在后,无问西东,待续之中……



回看【自序】你能忘怀琴台那些年那些事?

 

   点赞转发,人生赢家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