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建筑——国家速滑馆是轻盈飘逸的“冰丝带”,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设计理念则植入了敦煌飞天,滑雪大跳台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启“飞天”,“冰丝带”则将在明年开始飞舞。如火如荼建设中的国家速滑馆工地不远处,水立方克服“水转冰”技术难题即将变身“冰立方”,今年底将启动“水变冰”改造。昨天,北京晨报记者跟随北京冬奥组委逐一探访了国家速滑馆、国家游泳中心、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三大北京2022年冬奥会竞赛场馆。
今年9月,国家速滑馆将完成主体结构,12月开始“编织天幕”,完成屋顶索网结构工程。明年6月将完成幕墙建设,22条“冰丝带”开始飞舞;明年10月将完成制冰工程,实现“最快的冰”。明年底,一个智慧化场馆将基本落成,与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共同组成北京的标志性建筑群。
超白玻璃彩釉印刷“冰丝带”
站在国家速滑馆工地的场馆观礼台上,可以远眺“冰丝带”的地下结构。未来,“冰丝带”将沿着场馆外墙曲面由低到高盘旋而成,像速度滑冰运动员高速滑动时留下的一圈圈风驰电掣的轨迹。北京国资公司副总裁、国家速滑馆公司董事长武晓南介绍,“冰丝带”由晶莹剔透的超白玻璃彩釉印刷,将营造出轻盈飘逸的丝带效果。
椭圆形的“冰丝带”之上是一个双曲马鞍形的屋面。这个屋面是目前世界上的体育场馆中,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工程师模拟了上千种不同的工况,获得受力最优、形态最美的双曲面结构,用钢量仅为传统钢屋面的约四分之一。
观众席和冰面温度分区
为了在赛后实现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等所有冰上运动的全覆盖,为民众提供更大的冰上活动空间,国家速滑馆采用了全冰面设计,1.2万平方米的冰面创下了亚洲之最。“冰面分南北两块,被速滑跑道围在中间,两个冰面可以互不干扰举行活动。中间运动员入场的升降台降下去后,可以合二为一变成一个超大冰场,举行大规模冰上运动。”武晓南说。
武晓南介绍,不同冰上运动要求的冰面温度不同,全冰面的设计意味着要能对每一块冰面实现单独控温,使整个场馆实现“同时运行、不同使用”。为了减少观众散热对冰面的影响,国家速滑馆的设计让观众席和冰面的温度、湿度分区,观众在舒适温度中享受比赛的同时,比赛场地的冰面温度则能根据冬奥会比赛的要求进行精确控制,为运动员创造最佳成绩提供场地保障。
昨天,在水立方比赛大厅中部——北京2022年冬奥会冰壶比赛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比赛场地前,北京晨报记者看到,未来的冰壶比赛场地,现在还是波光粼粼的游泳赛道。从夏季奥运会到冬季奥运会,水立方如何“变水成冰”?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奇勇透露,今年底,水立方将启动冬奥会冰壶场地改造,预计明年下半年冰壶场地将具备比赛功能。
▲立方未来的冰壶赛场现在还是游泳赛道。北京晨报记者 王巍/摄
▼水改造后的冰壶赛事场地效果图。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从水变冰共需20多道工序
杨奇勇说,冰壶比赛是所有冰上项目中对场地要求最高的,确定了“冰水转换”方案后,能否制作出完美的冰面是关键。根据改造方案,水立方将在比赛大厅中部打造出4条标准冰壶赛道场地,方式是搭建冰壶场地支撑系统,同时铺设可拆装制冰系统。
“冰水转换”需要攻坚克难。杨奇勇说,水立方为此组建了科研团队,针对冰壶场地转换、环境除湿、体育照明、建筑声学等关键技术难题进行了突破研究,以达到冬奥会冰壶比赛场地标准。“我们进行了多种转换试验,最终决定采用钢结构加混凝土块的支撑体系。”
场地转换共需20多道工序。“首先将泳池抽水,搭上钢架,在上面铺设支撑板、布管,铺上保温层和防水层,之后一层层地浇水、喷漆,还要在形成的冰面上喷洒细小的冰颗粒。”杨奇勇表示,经过反复测试,目前水立方已可实现在一个月内完成拆装实现“冰水转换”。
水立方南广场建设地下冰场
谈到可持续利用,杨奇勇说,水立方在可持续利用上最大的亮点是“冰水转换”概念的提出,没有投入巨资新建冰壶馆,而是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原场馆,用“冰水转换”的方式实现了两届奥运遗产的保留。
杨奇勇透露,水立方将在南广场建设地下群众性冰场,在地下冰场设置一片标准冰场和四条标准冰壶赛道。地下冰场在赛时将供冬奥会配套使用,赛后则永久保留冰壶赛道,作为奥运遗产推广冰壶运动,实现对公众开放。“未来的国家游泳中心,春季到秋季是泳池,冬季则是冰场,一年四季都将向公众开放。”
杨奇勇说,水立方借着冬奥会新增了一个业态、一项服务内容,极大节约了投资,也促进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水立方将以科技手段控制投资,以更有效达到冬奥会冰壶场地的要求;用智慧化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场馆节能。“我们在未来采购中将选用绿色环保节能的材料,并创造‘装配’概念,冬奥会进场的材料设备更多将是灵活可拆卸的,在未来可以再次利用。”
走入首钢园区北区,距离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不远的地方,一角碧波粼粼,正是群明湖,北望是石景山,远眺是四座七十米高的冷却塔。未来,首钢滑雪大跳台就建在拥有梦幻灯光效果的工业冷却塔之侧。,首钢滑雪大跳台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2019年底将建成测试。
滑雪大跳台融入敦煌飞天
刘玉民介绍,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设计理念植入了敦煌飞天的概念。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遗产,飞天曲线与单板大跳台本身曲线十分契合,另一方面,飞天汉字中的含义与英文Big Air一词,都有向空中腾跃、向空中飞翔的意思。
考虑到风向因素,大跳台的布局是西北-东南方向,主体结构约60米高、160米长,石景山、永定河是大跳台的天然背景。大跳台背靠由工业冷却塔改造而成的附属建筑,四座七十米高的冷却塔本是首钢原有发电厂工艺流程的一部分,建于上世纪80年代,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
在大跳台结束区的周边还将设置滨水观众席,紧邻的群明湖在冬季可提供约20公顷的天然冰面。
未来,大跳台的建设将带动周边区域的景观整合,包括永定河、群明湖、冷却塔以及其他首钢工业遗产设施,大跳台将成为区域的地标性建筑,与石景山、群明湖、电厂、制氧厂构成永定河东岸壮丽的天际线。
世界首例永久性单板跳台
作为首钢滑雪大跳台的业主单位,首钢将负责项目的建设及赛前赛后的运营。按照建设规划,首钢滑雪大跳台将严格遵循国际赛事标准,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首例永久保留和使用的单板大跳台场地。
刘玉民介绍,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重要遗产之一,首钢滑雪大跳台在赛后将继续用于单板大跳台的比赛和训练,在更好地推进首钢园区的产业转型同时,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区域的大众冰雪运动的推广。“在冬季,大跳台将铺雪开展冬季运动,夏季则考虑在上面铺仿雪材料,提供滑雪体验。”刘玉民透露。
记者了解到,赛后首钢滑雪大跳台的用途包括:中国国家队训练、承办国际国内赛事、国内外其他单板大跳台团队训练、青少年后备人才选拔基地、赛事管理人员训练基地等。
北京晨报记者 王海亮
推荐阅读
【关注】北京:初二免中考直升高中 40校招收"1+3"试验项目
【市情】天安门本周五启动修缮 预计明年4月底恢复对外开放
本微信公众号图片、文字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终止侵权行为。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北京晨报
bjcb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