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民的世界
人们今天呼吁要保护、要复兴的很多民俗活动,在 20 世纪初还是鲜活地存于民间,比如京城各处的庙会,寺院道观的祭神活动,各种民间艺术,以及儒家文化传统下的一些礼制。
1
雍和宫前观看 " 打鬼 " 的百姓
每年农历的正月底,雍和宫内都会人头攒动,争睹 " 打鬼 " 的场面。" 打鬼 " 是京城百姓对这一活动的俗称,它正式的称呼叫 " 金刚驱魔神舞 ",藏语称 " 羌姆 ",蒙古语称 " 布扎克 ",是黄教特有的宗教乐舞。这是一种极为隆重的宗教大典,乾隆年间传入北京,旧时主要在雍和宫、黑寺和弘仁寺举行。照片中围观的人既有满族也有汉族,有成人也有儿童,个个翘首以待,可见当时之盛况。
2
永定门外护城河戏水的人群
北京的南城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空间,这里有各种茶馆、商铺、戏园子,即使最穷苦的人群也能找到适合他们的娱乐和消遣。在酷热的夏日里,已经失去城防功用的护城河成了穷人们清凉的避暑地。照片中永定门外护城河中的孩子们,有的在凫水,有的在打闹,还有人在河里清洗马车和人力车。
3
永定门外繁忙的集市
永定门是北京城中轴线最南端的城门,城外商贾云集,热闹程度不输前门大街,从这张照片中可见一斑。照片右边的永定门城楼和箭楼在 1957 年被拆除,2005 年又重建了永定门城楼。街对面的墙上贴着著名的仁丹广告。仁丹是日本人森下博明治三十八年(1905)创制的一种银色小药丸,有提神醒脑、消毒杀菌的功效,风行中国数十年。墙上的这版仁丹广告是大正五年(1916)的版本。
4
达官显贵的葬礼
这是一个身世显赫的人的葬礼,不仅送葬队伍庞大,路旁还有荷枪的军警在维持秩序。这个热闹的场面吸引了驻扎在正阳门的美军士兵,他们都扒在城墙边上看热闹。正阳门瓮城还在,说明照片拍摄于 1915 年以前,城内原有两座香火旺盛的庙宇,位于西北角的观音庙和东北角的关帝庙,照片中可见观音庙。
5
北京街头的婚礼队伍
抬花轿是中国传统婚礼仪式中的核心部分,轿身四周罩着红色的绫罗帷幕,上边绣着龙凤呈祥的图案,四角挂着丝穗。照片中的婚轿等级不低,由八人抬,显然是大户大家的婚礼。
6
平民的葬礼
平民百姓的葬礼没有富贵人家那般排场,却也不容敷衍。棺材用料很足,对普通人家来说已经很够分量。亲属们披麻戴孝,乘坐马车一同前往下葬地点。
7
繁荣的前门商业街
北京的商铺门脸有着特殊的装饰,往往用房檐伸出的龙头装饰悬挂店铺的字号。在这条不宽的街道上,车水马龙,摩肩接踵,一个赤脚的人力车夫正要避开一个拿伞的小脚妇人。左边售卖 " 玫瑰生发蜡 " 和 " 艳容雪花膏 " 的是中法大药房。这家药房是宁波人黄楚九于光绪十六年(1890)在上海创办的。
8
跑马场上获胜的骑手
赛马是欧洲人酷爱的运动,清末以后他们把这项运动带到了中国,在上海、天津等有租界的城市都有专门的马场。驻北京的外国人也有专门的跑马场,位置在城西。照片中的骑手正骑着一匹典型的中国马,周围的观众正为他的获胜而鼓掌,马主人一手牵着马,一手脱帽向大家表示谢意。
9
热闹的前门市街
旧时前门商业街集中了多家西药房,且均为宁波商人所开。这些西药房多采用西式建筑,装修豪华,临街有巨大的玻璃橱窗。照片中左边是华美大药房,不远处是中英大药房。
10
吸烟品茶的老人
六位耄耋老人聚在一起吸烟品茶,享受着自在的闲暇时光。岁月已经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世道再多变故也不过是冬去春来,年复一年而已。
11
抱着孩子的满族妇女
照片中的女子是典型的满族妇女打扮,梳着旗头,身穿长及脚面的旗袍,外罩坎肩,天足穿着花盆底绣花鞋,鞋底不高。这种装扮尤其是头饰在各种以清代为背景的影视剧里极为常见。清中期以后,满汉两族在服饰上互有仿效,民国时流行的旗袍和长袍马褂,都源于传统的满族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