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旅游景点联盟

中国教育创新的BUG如何修复?拒绝“赶时髦”才是关键 | 思享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人们将电脑系统或程序中,隐藏着的缺陷、问题统称为“BUG”。如果将学校比作一台超级计算机,那么创新或许就是最难攻克的BUG之一。任何一所学校的核心文化,一味信奉拿来主义无法刺激本土创新,总想着标新立异也必定会弄巧成拙。


某日凌晨,我的初中同学微信群蹦出一条消息。有人发来一篇文章,题为《小扎和乔布斯遗孀砸重金资建的小学要来了,它能修复中国式教育的BUG吗?》,临了还不忘注明:“供群里做教育的同学关注”。我作为“群里做教育的同学”,读罢文章,不禁五味杂陈。


当然,AltSchool作为美国硅谷的一所私立学校,拥有大量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作为支持,更有动辄数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其所开展的颠覆式的教学改革,就连美国本土学校也望尘莫及。以这样的参照系来挑中国教育的毛病,显然不对等。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教育缺少创新,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如果从学校办学实践的角度出发,我们的“BUG”到底出现在哪里呢?


我猜想:我们之所以缺少创新,可能是因为没有“做好自己”。


有一种守旧叫“赶时髦”


去年,恰逢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建校20周年。回顾成长历程,大家都觉得应该重新梳理学校的办学历史和精神内涵,提炼出较为成熟的核心文化体系。于是,学校面向全体师生征集校训。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收集到的来自各方的意见和建议,虽然出自不同人之手,却有着惊人的相似程度。其内容不外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这些有时代烙印的“口号”,要么就是“博学、笃行、明德、致远”之类引经据典的“古风”。


我们本想搞一场“创意大赛”,结果却办成了“模仿秀”。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家在思考学校的核心文化时,总习惯于“人云亦云”或“赶时髦”,却很少静下心来好好认识一下自己。


而这,也许就是我们缺少创新的“BUG”!



“做好自己”方能“有效创新”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更何况一个人,一所学校?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风格、优势和问题,认识到自己是谁,是将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的前提,也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做好自己”,才能“有效创新”


于是乎,我们将头脑清零,采用“上下看、左右看、前后看”的方式,下功夫认识自己、研究自己、规划自己。所谓“上下看”,就是研究学校发展历史,看看我们“做了些什么”;所谓“左右看”,就是研究学校发展环境,看看我们“能做些什么”;所谓“前后看”,就是研究学校发展路径,看看我们“该做些什么”。清楚了这些问题,学校办学定位就找到了,办学特色就清晰了,发展规划就明确了。


校如其名,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地处前门地区的外语特色学校。一方面,“前门楼子”是“京味儿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外国语学校”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平台,承载着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特殊使命。这两种看似跨度很大的文化特征,交织碰撞在一起,恰恰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文化内涵。


“接地气”才会“有底气”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提出了“古今融汇,内外兼修”的校训。所谓“古今融汇”,即是倡导师生要“知晓过去之所来,立足现在之所在,放眼明日之所趋”,成就“集大成者之基础”;所谓“内外兼修”,即是倡导师生要“以良好的修养塑造文明的举止,以多元的视角孕育丰富的内涵,以知行的统一奠定成功的基础”,铺设“成人成才之阶梯”。在此基础上,学校又进一步提出了“三知三行”的育人理念。


所谓“三知”,即“知自我、知国家、知世界”,旨在引导学生“由近及远”地“认识自我,感知环境,树立理想”;所谓“三行”,即“行大道、行公道、行正道”,旨在引导学生“以小见大”地“端正品德,规范行为,承担责任”。至此,前外将培养“具有中国心的国际化人才”定位为自己的特殊使命,在教育改革的路上,方向愈发明确,脚步就愈发坚定。


所以说到底,“拿来”的经验肯定有其值得借鉴之处,但这也决不是解决自身BUG的灵丹妙药。任何一所学校的核心文化,如果不“接地气”,就不会“有底气”,倘若办学思想不是生发于自己的土壤之中,早晚会水土不服。因此,也许只有“做好自己”,才能“有效创新”吧!




文章:王祺(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党支部书记)

:来自网络

编辑:现教君




 推荐阅读 

北京实验二小校长芦咏莉:“夸”够了再让孩子去青春!

首师大附中校长:教育,这样可以更有温度 

北京二中亦庄学校校长:与孩子的每一次“餐桌约会”,都藏着他未来的样子!

对外经贸大学附中校长刘国雄:教师专业发展有“套路”,这4点很多学校都忽略了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