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明清都城變遷圖:
先數數老北京的城門吧,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於明初改建而成,從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始,清朝定鼎北京後格局被延用,,到北京城被基本全部拆除,共歷550年(1420~1970年)。在這期間,一直到1900年庚子之變前的480年間,北京城都是完好無損的。作爲京師的防禦設施,一有破損,都及時獲得修葺完繕,皇命在焉。
庚子之變的1900年,義和團衆焚燒大栅欄老德記西藥舖,没成想火燒連营,點着了半條前門大街,殃及正陽門箭樓一並燒毁。紧接着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城,接連砲轟,英法軍轟塌了崇文門箭樓、外城東北角樓,日軍轟塌了朝陽門箭樓,俄軍轟塌了內城西北角樓,內外城多處城牆、城門、角樓受損。英軍佔據正陽門城樓,由英屬印度兵駐紮,一日生火造飯,不愼點着了城門樓,大前門樓子就這麽在庚子之變中没了。現在的正陽門城樓和箭樓都是在庚子之變後,於1903年由袁世凱主持重建的,已不是以前的原汁原味了。得到修復的還有朝陽門箭樓(1903年)和內城東南角樓(1935年,留存至今),其它損毀的城樓、角樓,一直没能得到修復,並相繼被拆除。
據《明史》地理誌載:“順天府,元大都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八月改爲北平府。十月屬山東行省。二年三月改屬北平。三年四月建燕王府。永樂元年正月陞爲北京,改府爲順天府。永樂四年閏七月詔建北京宮殿,修城垣。十九年正月告成。宮城周六里一十六步,亦曰紫禁城。門八:正南第一重曰承天,第二重曰端門,第三重曰午門,东曰东華,西曰西華,北曰玄武。宮城之外爲皇城,周一十八里有奇。門六:正南曰大明,東曰東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門東轉曰長安左,西轉曰長安右。皇城之外曰京城,周四十五里。門九:正南曰麗正,正統初改曰正陽;南之左曰文明,後曰崇文;南之右曰順城(承),後曰宣武;東之南曰齊化,後曰朝陽;東之北曰東直;西之南曰平則,後曰阜成;西之北曰彰儀(義),後曰西直;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德勝。嘉靖三十二年築重城,包京城之南,轉抱東西角樓,長二十八里。門七:正南曰永定,南之左爲左安,南之右爲右安,東曰廣渠,東之北曰東便,西曰廣寧,西之北曰西便。領州五,縣二十二”。
註:上《明史》所載,其中有兩處似有誤,一是京城西之北元大都爲和義門,彰儀(義)門之稱乃金中都(元廢之,時稱爲“舊城”或“南城”)西之北門,不在元大都範圍之內,民間俗稱也不至於將此門名稱安在和義門上,竊以爲應爲“和義門”;二是宮城“門八”應是算上午門五鳳樓下的闕左門和闕右門。
老北京城的“內九外七皇城四”是指北京的內城、外城和皇城的城門數量,其實皇城應爲六門。卽:
內城九門:
安定門——北之東門,元大都安貞門南移;
德勝門——北之西門,元大都健德門南移;
東直門——東之北門,元大都崇仁門;
西直門——西之北門,元大都和義門;
朝陽门——東之南門,元大都齊化門;
阜成門——西之南門,元大都平則門;
崇文門——南之東門,元大都文明門南移,俗稱哈德(逹)門、海岱門;
宣武門——南之西門,元大都順承門南移;
正陽門——南之中門,內城正南門。元大都麗正門南移,俗稱前門,北京城中軸綫上。
外城七門:
東便門——北之東門;
西便門——北之西門;
廣渠門——東門,俗稱沙窝門;
廣安門——西門;
明嘉靖年間建成時稱廣寧門,清道光年間避上諱“旻寧”之“寧”,改稱廣安門。此門俗稱彰義門,由南城當地百姓口口相傳了七、八百年。金代時(1153~1215年)金中都城西之北門名彰義門,此方位東西向通衢卽彰義門街,街名、城門名一直被老百姓叫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現在的廣內、廣外就是彰義門街,廣安門(廣寧門)雖是建在了金中都彰義門迤東,不在原位置,但還在這條街上,所以百姓仍沿稱其爲彰義門。
左安門——南之東門,俗稱江擦門;
右安門——南之西門,俗稱南西門;
永定門——南之中門,外城正南門,北京城中軸綫上最南端。
皇城六門:
東安門——东門;
西安門——西門;
地安門——北門;
元大都大內萧牆厚載紅門的位置,明朝時稱北安門,俗稱後門,北京城中軸綫上。
長安左門——皇城外郛千步廊左端,面東;
長安右門——皇城外郛千步廊右端,面西;
大明門——皇城外郛千步廊南端,面南。清朝時爲大清門,。
“皇城四”之說,應該是清朝以後民間形成的意識,算是民俗吧。依《明史》所載,、端門應屬宮城範疇,而大明門(大清門、中華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則是皇城範疇。這様,皇城就應該是六門。宮城也是六門:玄武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午門、端門、。“宮城八門”之說,應是算上了闕左門和闕右門。老北京城的城門除去紫禁城和那一對半的門樓,其它的城門就留下了城門名,成爲了看不見實物的抽象的地名,眞眞兒的都變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本系列主要展示北京內城、外城和皇城自1860年北京首次有照片資料到1960年代,這100年間北京城垣演变的可視影像。紫禁城荣幸留存至今,暂不在此系列之中。
安定門
安定門位於北京城內城北垣之東,明朝初年明軍攻破元大都後,內縮大都北城牆五里修築北垣,改大都爲北平。元大都北之東門安貞門南移修築为新的北平城北之東門,取發兵蕩寇,凱旋而歸,獲得皇朝家國安定之意,定名爲安定門。按照《易經》學說,安定門又稱“豐門”(豐裕之門)。
京城九門中其它七門甕城內都建有關帝廟,唯北垣二門甕城內建的是眞武廟,安定門眞武大帝被稱爲“安定眞武”,在諸門中獨具一格。眞武卽玄武或元武(宋朝避皇祖諱改稱眞武),是鎭守北方之神,眞武大帝爲保平安,當然要鎭守寓意天下太平以德服人的京城北門了。
安定門城樓,樓寬26.4米,深11.5米,下層面闊七間(含廊)31米,檐柱24柱,進深16.05米;上層面闊五間25.6米,檐柱16柱,樓高22米,樓連臺通高33.13米。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戧脊走獸7个。券洞門爲五伏五券式券頂。城樓內兩側城牆內壁修有登城馬道,供守城軍士步行或騎馬上下城牆。
安定門箭樓,位於甕城北端,京城九門箭樓形制基本相同,體量和細部略有差異。面闊七間,通寬32.5米,進深3間,後出抱廈五間,連抱廈通進深25米,樓連臺通高30米。樓頂爲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重檐歇山頂,,樓頂上層後檐中部順坡延伸到覆盖後抱廈頂正脊。對外的三面牆體上下共設四排箭窗,正北面每排12孔,兩側面每排各4孔,後抱廈兩側面各1孔,總計82孔。
甕城北部呈圓弧狀,東西長68米,南北長62米,甕城闢閘樓門洞一處,位於東側月牆,閘樓屋頂建築形式爲硬山頂灰筒瓦。閘樓內設千斤閘,外側牆面闢箭窗2排12孔。
清乾隆十五年(1750)《京城全圖》上的安定門圖
1860-10-21,安定門甕城東北面全景。英法聯軍打進北京時攝。
1860年10月21日,安定門甕城東北面全景。
1860年,安定門甕城東北面全景。英法聯軍打進北京時(繪畫,應該是以前幅照片爲藍本)。
1860年,安定門城樓上向南拍攝。
1860年10月21日,内城北垣外護城河全景圖。圖左遠處爲安定門,右邊是地壇壇牆,護城河上有攔河水閘。
1860年11月21日,內城北垣外,遠處爲安定門(上圖的左半部分) 。
1890年代,安定門甕城外東北面,清末人們進出城的情景。
1898年安定門箭樓、城樓和甕城全景(西北面)。
1900年代,安定門甕城東側全景。
1900年代,安定門箭楼東北面,在護城河刷洗馬匹。
1900年代,安定門箭樓下,出城的蒙古王公。
1901年,安定門城樓南面(城裏)。街道尚爲土路,交通工具就是獸力車和獨輪車,庚子年後一片蕭條。
1901年,安定門箭樓西側甕城城牆上眺望城外。護城河石橋,安定門外關厢,安定門外大街。可見地壇壇牆和西門,地壇外“廣厚街”牌樓 。
1900~1906年,安定門城樓東面(城牆上)。
1909年,安定門城樓南面(城裏)明信片。
1909年,安定門外,這兒曾是元大都城內之地,明初北平城北垣南縮五里,這兒就成了荒郊野外了。
1910年代,安定門城樓南面(城裏)。街道已整修,路面爲碎石灰土碾軋,兩側已修了排水溝。已有電綫杆子,說明京城已通電力。
1910年代,安定門甕城東北面全景。照片爲清末所攝,(1913)寄出。
1910年前後,安定門東北面全貌,京城北垣城牆、城樓、箭樓、甕城、閘樓、甕城門洞、護城河橋、護城河,以及城外關厢的房子盡收眼底。
1910年前後,安定門東北面全貌,京城北垣城牆、城樓、箭樓、甕城、閘樓、甕城門洞、護城河橋、護城河(上圖局部)。
1912年,安定門城樓南面(城裏)明信片。
1912年,安定門城樓南面(城裏)。
1912年,安定門箭樓北面,護城河橋面上有支棚設攤的小販,有推車的,騎馬的,還有趴活兒的洋車伕。
1916~1917年,安定門城樓北面(原甕城內),拆除甕城及閘樓後,已開通環城鐡道。可見城牆上甕城斷面新的修補痕蹟。
1916-1917年,安定門城樓外側(西北面)。
1916年,安定門箭樓北面,新修的環城鐡路站房,箭樓下的三開間房屋還是一層。
1917~1919年,安定門箭樓南面,甕城內眞武廟,環城鐡路道口。
1917~1919年,安定門城樓南面(城裏)。路上行人稀少,有步行的,騎驢的,乘人力車的。城樓頂的瓦壟上和城牆上長着灌木雜草。
1920年前後,安定門箭樓(東北面),甕城與閘樓已拆除,箭樓城臺留下了一段甕城殘月牆。
1920年前後,安定門箭樓西北面及護城河橋。
1921年,安定門城樓東北面(城外),畫面中甕城已經拆除,在城樓两側城牆上可看到因拆除甕城而修補的痕蹟。
1921年,安定門箭樓南面及甕城內眞武廟。
1921年,安定門東側甕城斷牆和牆下的小貨攤。
1921年,安定門眞武廟院內(箭樓下原甕城內)。拆掉了甕城,“安定眞武”還是氣派非凡。
1925年,安定門城樓南面(城裏)。城門關閉,有士兵把守。
1930年前後,安定門箭樓北面,箭樓下一層的平房已加高爲二層,安定門外關厢(安定門外大街),婚禮打幡的執事。
1930年前後,安定門箭樓南面及甕城內眞武廟。
1930年代,安定門箭樓西北面及甕城外護城河。安定門箭樓前,護城河橋內的二層小樓。
1930年代,安定門城樓北面(城外)環城鐡路道口。
1930年中前期,安定門城樓西面。城樓三滴水檐角琉璃瓦已掉(畫面中衹見到西南側的),二層木扶手圍欄已毀。
1930年代中前期,安定門城樓西面進入城樓的實榻大門,若油飾一新的話,應該是紅色大門。
1930年代中前期,安定門箭樓南面,後抱廈進入箭樓的三個實榻大門。
1930年代中前期,安定門箭樓內部樑架,彩繪尚可見。
1930年代中前期,安定門箭樓西北面。西側頂層檐角已塌毀。
1930年代中前期,安定門箭樓西面內部樑架。
1930年代中前期,安定門箭樓西南面(甕城牆上面),箭樓頂層西側檐角和後抱廈西側檐角已塌毀。
1930年代中前期,安定門城樓廡座內部,樑上彩繪已斑駁。
1930年代中前期,安定門城樓西北角下層檐角和柱子。
1933年,安定門大街(北向)。
1933年,安定門外,箭楼北面(南向)。
1930年代,安定門大街北向,出城的駝隊和拍照的摩登女郎。
1939年,安定門甕城外西側,城牆護城河。由箭樓西側箭窗向下拍攝。
1940年,安定門箭樓東北面。
1940年代,安定門甕城外,箭樓城臺,護城河堤,以及內城北垣。
1940年前後,安定門城門洞外(原甕城內),出城的駝隊和進城的清潔車。
1940年前後,安定門城樓東南面(城裏)。這幅照片多被誤辨爲阜成門城樓,可能是看城樓下有煤棧,可多数城門下大都有煤棧。其實看二層的檐柱就看出差別來了,阜成門和朝陽門正面看上去都是8柱。
1945年前後,安定門城樓南面(城裏),可以看出,此前修缮過,二層安裝着圍欄,日偽把北京作爲觀光都市,爲安全計,也得裝上圍欄啊。
1946年,安定門遠眺(由鐘樓上向東北方向拍攝,內城東北角樓已無存,可見城裏雍和宮、孔廟、國子監)。
1946,年安定門遠眺(由鐘樓上向東北方向拍攝,內城東北角樓已無存,可見城裏雍和宮、孔廟、國子監和東直門外水塔)。
1950年代,安定門箭樓南面及甕城內眞武廟。
1950年代,安定門箭樓西北面,一九五零年代的安定門外曾經是郊逰的好去處。
1950年代,安定門箭樓西面,一九五零年代的安定門外是一脈春水,一片垂柳。
1956年,安定門外大街,護城河橋。由箭樓上向北拍攝。
1956年,安定門甕城東北面全景。城樓、箭樓完好,甕城遺留下的東月牆斷牆。
1958年,安定門箭樓南面,原甕城內。環城鐵路道口火車通過。
1961年,安定門及迤東城牆內側,以及城裏民居和雍和宮的西北一角。
1969年,安定門城樓西南面,正在拆除中
·END·
▼
感谢读者朋友对“古玩行”的支持,欢迎转发!
传播古玩鉴赏知识
弘扬东方文化艺术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阳光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