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旅游景点联盟

消失的老行当:抬棺材的杠房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旧社会所谓“五行八作”是当时人民在社会上谋生的各种行业,它在群众生活上起着种种不同的服务作用,如果详细统计起来略可分为三百多行。而在办白事这一方面就涉及了不少行业。如“杠房”,那时杠房在社会上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业。




晚清干这一行的必须有“龙票”,这龙票就是一种特殊的执照,那时有几个行业如钱庄、盐滩必须领到龙票才能营业,民国以后也必须具有官府发给的“帖”,因此与一般小铺户不同。这杠房也称杠子铺,专门从事丧葬服务,包括满汉两族各种仪仗执事。


比如罩棺材的绣花缎缎子官罩,仪仗队用的开道锣、伞、扇、旗、牌、车、轿、硬器等设备。在办事时,按用主的地位职称,什么人用什么样仪仗执事,不能乱用。负责抬棺材的人则称为“杠工”,这些人都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


别看只是抬棺材,但是空有一身力气也不行,生手根本就干不了。抬棺材时,抬后面的人根本看不清脚下的路,一不留神,真要是磕了绊了,后果就不堪设想。所以,就这杠工而言,也是门道极多,一伙队伍里都会有个“杠头”,抬棺时,一切都听杠头的命令,没有命令,谁也不能“撂肩”。




因为棺材抬起后,中途不能落地,落一次地,相当于下一次葬,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凡是杠工,每人必须自备一根形如“Y”字的杈棒,便于中途歇气时,把杠子放在“Y”杈上,不必把棺材放下地。同时,还要自备一个垫肩包,以免擦痛磨破肩头。


每两人一根杠子,还带一些“凹”形(深凹处俗称“良心”,即中心)的两头带套绳的短杠,杠工称之为“纽子”或“牛子”。这“牛子”是用来增加抬夫人数和转变抬物方向的。旧时有钱人家丧葬的大棺材,其捆扎方法就有在两边夹上两根长木杠的夹杠捆扎法。


一般是八人抬,秒为“八仙抬”;也有在棺材盖上加一根很长的木杠称之为“龙杠”,再把棺材扎在“龙杠”上;或在棺材底部两旁夹两根长杠,将棺材从底部套好捆扎好,并放上“丧罩”等件。这种抬法一般十六人抬,以讲排场,显示其家富有。




杠房的响尺,是杠头发号施令的工具。它是彩用坚硬木材,和梆子戏班中的梆子大体相同。不过杠头用的响尺较长,有二尺长,一寸多宽、厚。还有一根一尺长的圆檀木棍,把它和响尺用一丈二尺长的绒绳联接在一起,用短的打长的,响声高昂清脆。


全体杠夫及执事前引等起落走步,均以尺响为号,不许乱说乱动。如在行进中发现有个别人不听指挥,杠头有权当头一棒,流了血不得抵抗,这是行规。另外,尺上的太二绒绳叫尺绳,是用来测量灵柩大小和门口宽窄、坑口大小的,好安排活茬,以免临时抓瞎。


响尺还有一项用处是,起杠前用来乱打梆子,使远近人等都闻声聚齐,各就各位,各操各业,谁拿什么工具,谁和谁一条杠,都扶起来。各行都齐备了,响尺只打一声,全体人就一齐上肩抬起开步走。到了目的地,杠头响尺横打,大家一齐都摘肩落地,然后由做活的将灵柩抬起到坑口下葬,行话叫“登坑下葬抖绳散”。




杠工在抬棺材时必须配合默契,行动一致。抬最前面的人为“尖子”,不但要身架桩子稳,而且要负责报路,对路面上的各种情况见景生情,及时报出,前呼后应。抬后面的视线被遮,看不见路,其行动完全听从前面的报路指挥,前面说了上句,后面就知是什么路况、怎么搭步。


有时为鼓舞情绪,使大家轻松愉快,也说上几句。杠头不仅要认路,而且还得会报“路点子”,抬后面的杠工完全听杠头报出的路点子判断路况。如杠头前呼“满天星”,是指脚下石头乱,后面的杠工回喝一句“长眼睛”,证明自己听到了。


诸如“龙抬头”代表开始上坡;“路上黑一堆”就是说路上有牛粪,小心打滑。正所谓行行有道,这里面的门道外人很难知哓。




前呼:行头摸到          后应:桩子稳起

前呼:满天星(指石头乱)     后应:长眼睛

前呼:龙抬头(开始上坡)     后应:往上游

前呼:扬扬坡           后应:慢慢梭

前呼:两边空           后应:走当中

前呼:横沟一丈八         后应:两步当成一步

前呼:之字拐           后应:两头甩

前呼:高低一座桥         后应:千年古迹万年牢

前呼:照前不照后         后应:碰到你莫怄

前呼:脚下有毛(指有刺)     后应:谁踩谁遭

前呼:天上鹞子飞         后应:路上黑一堆(指牛粪)

前呼:照高(指头顶上有物)    后应:弯腰

前呼:前头作揖(指开始放物件)  后应:后头勾腰




北京杠房业有句行话,叫“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因为杠房本身只有软片、硬器出租,平常柜上只有三五人看守门市,等候顾客,所以开支不大。一有大事,可临时请同行帮忙。要应上个大人物或财主家的丧事,不仅杠房一行,所有有关的丧事用品行业,如寿材、棚彩、家伙、纸活,还有僧道各门,就都来了赚钱的机会。


杠房的绣花软片,可现裁现绣,随用主之所欲,东西用完后全归杠房所有,杠房又可从中取利。北京有家日升杠房,坐落在西长安街西段路南。东家郁兰斋是山西人,领东掌柜王宝之,二掌柜孟传受。慈禧太后、隆裕太后、光绪皇帝奉安,内务府都是交给日升杠房承办。


就是靠承办过三次皇差的名气,又因日升杠房抬的大小杠从未出过事故,所以在社会上名声不错。就因为日升杠房声誉好,1929年,日升杠房接了一个让全中国都瞩目的大买卖,负责孙中山先生灵榇南移,取价一万元。




据民国十八年5月26日《迎榇日记》上记:是日,零时一点由西山碧云寺起灵,灵榇上加盖小棺罩,国旗覆罩上。行起灵礼节后,奏哀乐,鸣礼炮。先由杠夫二十四人杠,出碧云寺大门后,改用三十二人杠,。


到了西直门已九点五十五分,各界送殡代表及军警马、步各队,按次序排定。走至西直门内大街上,天空有三架飞机旋绕。灵榇经过地方,路两旁观众虽拥挤,但秩序不乱。民众均脱帽,俯首肃立。


过新街口、西四牌楼、西单、西长安街、天安门、中华门,出正阳门至前门东车站。上火车至浦口轮渡,杠夫和其他执事人等就回归。而事先日升杠房派有四十二名杠夫在南京等候,俟总理灵榇在中山陵安葬后,这四十二名杠夫才能回归北平。




在清代,官民葬礼葬制都有规定,而且对使用多少杠夫、抬杠也有限制。按品级不同,有八十杠、有六十四杠、有四十八杠、有三十二杠、有二十四杠等。其中一百零八人抬的“大独龙杠”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规格,一般百姓最多用十六个人抬的“罗汉杠”,或叫“全上”。


次为十二人抬的“虎包头”杠,再次为八个人抬的“小抬杠”。还有四个人抬杠,二人抬的“穿心杠”(俗称猴儿抱杆),小孩则用一人叫“挟匣子”。如小孩晚间死了,连夜买上“匣匣”(即小棺材),叫杠房铺一人挟去放在铺内,天亮后掩埋。


清帝逊位,各级官员都摘去了顶戴花翎、脱下补服袍褂。昔日何等高贵华美的衣着到了民间变成富有人家为老人送终的寿衣。那是杠房看准了商机,为丧生的老人生前没当过官,让其死后过过官瘾。那补服靴帽,最初都是真品。后来供不应求改为仿制。




更有应客观需要为富家死去的老太太制作“观音兜”的,随后大量投产。那是因为慈禧曾化装观世音拍过照片的缘故。前清殡葬规格是有等级限制的,不得越制。


到了民国年间,富有人家发丧出殡,常见有用“八八六十四杠”的,正如当时民谚:“过去不灵,如今有钱则灵。”解放后,,破迷信,这个行当很快就灰飞烟灭了,而知道这个行当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现在基本都是一条龙服务,棺材都带着轮子推着走,也没那么多讲究了,上车下车,都是推着走,推到火葬场,遗体进去,骨灰出来,抱回家就下葬了。


要明白:人这一辈子,生来就是要受苦的,因为你没有选择不被生出来的权力。





简单粗暴,今天送本书~~


你觉得自己身上哪个部位最好看、最性感???


今儿留言获得Zan最多的那位朋友,这本书送给您~~我已经看完了,内容确实很劲爆!!!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