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5日,由《建筑学报》杂志社主办的“胡同中的微更新”主题研讨会在前门共享际举行。参与老城院落改造实践的建筑师、规划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地开发企业、创新创业领域和自主改造四合院的居民代表等来自不同领域、并在多个层面上参与胡同微更新实践的研讨嘉宾,围绕着规划编制、微空间更新、精细化设计、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空间运营、社区营造等话题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会议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悦教授主持。
▲ 研讨会现场
《建筑学报》主编崔愷院士在致辞中表示,在当前北京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的大背景下,《建筑学报》作为专业媒体有义务持续性地跟进报道并记录老城更新的相关实践历程,胡同微更新实践与政策、规划、管理等层面密切相关,更需要与居民的生活需求紧密结合,希望在各个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代表性的研讨嘉宾,能够就各自的工作和观点充分交流,并激发出旨在更新与提升胡同生活和文化的积极有益的思考。
▲ 崔愷院士致辞
在研讨会上,来自城市研究、规划与开发领域的嘉宾发言主要围绕城市发展历史、规划编制愿景和开发建设探索等内容,向建筑师们勾勒出了一个面向整体保护和存量更新的建筑创作背景环境: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所长冯斐菲分析并解读了北京老城在新总规下的规划编制及管控趋势;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玉熙介绍了公司作为政府前端企业在白塔寺片区面向社区营造和基础设施提升的在地开发探索;学者华新民则基于多年来在北京胡同的调查研究,就胡同历史文化价值、产权利益等内容展开发言。
面对老城人居环境空间狭小和基础设施陈旧等问题,在建筑实践领域已出现改善老城民生的多样化尝试:BLUE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青山周平在发言中介绍了他所完成的两个胡同微小空间改造案例,旨在通过一系列精细化设计手段尽可能提升居民居住质量;钟鼓胡同居民唐宁则介绍了基于自身在胡同的成长和生活体验所开展的自下而上的设计建造;清华大学教授张悦介绍了面向居民就地改善、基于开间更新的“福绥境50号院”设计,探索了产权契约关系明晰、并可作为公共政策制定推广的改造模式。
除了提升老城原有居民的人居质量之外,如何对历史文化遗产善加利用并注入新的活力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层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介绍了“大院胡同28号院”更新实践,呈现了在微小尺度城市再开发中对中国传统的“宅园合一”居住空间模式的探索和思考;创新创业家、共享际创始人毛大庆的发言则在老城工作就业模式和城市空间运营层面,探讨了如何激发老城新型业态和经济可持续性的话题。
▲ 会后合影
本次会议研讨内容及相关研究将在《建筑学报》2018年7期发布,敬请读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