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旅游景点联盟

『餐厅』北京前门Meeting Someone餐厅【本设汇1463期】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Meeting Someone餐厅位于北京前门大街地区的杨梅竹斜街,是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主要展览地点之一。设计师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却和来自上海的业主有着相似的多年国外生活的经历,这一共鸣点使设计师得以在这座非典型的四合院的改造设计中,充分融合了中西方,南北方的意境片段。Meeting Someone包含了酒吧、下午茶、餐厅、屋顶露台及一个小小的内院。一部蓝莓之夜的电影一首1874的音乐作为引子,结合建筑、院落本身高低错落的的空间特点,设计师构想了一个充满了时空交错、富有戏剧感的体验之旅。

▽建筑外观,external view of the building

设计师刻意保留了二层建筑临街一侧的原始外立面外观,不给周围环境施压,追求大隐隐于市的感觉。主入口很隐蔽,只有一块小小的logo牌,稍有不慎就会错过,这是给食客第一重心理暗示,这会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探寻体验。其次,玄关设计为一个封闭的铁盒子,如何进入成为食客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第三,每个入口的选择都会带来之后不一样的体验。通向酒吧区的狭窄走廊,由顶部满铺的光纤灯以及两侧可以反射的黑色背漆玻璃组成。灵感来自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Yayoi Kusama)的无限境屋(Infinity Mirror Room)和宫崎骏的《风之谷》动画片。每一个进入的人都会有一种走入幻境的别样体验。如果选择了另一条通道,则会进入庭院或茶室。一个空间的出口可能就是另一个空间的入口,一切都在食客的一念之间。


▽茶室前的走道,一侧连接室外庭院,corridor in front of the tea room, one side connected with the courtyard

▽酒吧后方的走道,两侧为镜面,形成迷幻的空间passage behind the bar with mirrored surface on the two sides, creating a psychedelic space

在室内空间布局上,根据不同空间的特质功能,将其定义为代表为过去、现在、未来的故事发生场所。临街的建筑由半地下的一层,二层和平屋顶组成。每层面积仅为60多平米,除房顶外,都被隔成多个房间,原始采光不足,层高较矮。为了增加餐厅的经营空间,设计师将隔断通通打掉,重新加固结构,并增加了联通三层的悬挂式楼梯。半地下的一层作为酒吧使用,昏暗的氛围恰好贴切人的情感需要与功能需求。二层作为餐厅,则是这一感觉的延伸,夜幕降临,繁星点点的顶部装饰灯,配合桌面的聚光灯,营造出一种浓浓的戏剧氛围。


▽酒吧边的楼梯,staircase at the end of the bar

▽二层餐厅,dining space on the second floor

▽从餐厅看向一楼厨房,view of the first floor kitchen from the dining space

庭院内的东厢房,采光良好,层高较高,设计师将其定义为现在空间。这里主要是作为下午茶使用,也兼具餐厅的功能。午后倾斜照进来的阳光,暴露的顶部木作结构,水泥墙面和金属地面,再加上悬浮于空中的白色明信片装置,整个空间放松随意。如果说刚才的“过去”空间可能有一点点小小的忧郁情绪,那这个“现在”空间则是使人体会一种活在当下的平和愉悦。夜晚,静静的伫立在院中,环顾四周,透过玻璃,人们在高低不同的几个空间内,同时活动的情景一览无余,好似一场浸入式话剧。恍惚间,似真的跌入了时光隧道。


▽下午茶室,屋顶为传统木造,afternoon tea room

餐厅墙面上随处可见的英文或法文引语,契合Meeting Someone的餐厅主题,都是设计师精心挑选的“感情产品”。他们使食客产生对过往经历的联想或情感共鸣,将用餐的独特场景体验深深印在心中,这种有意的场景设计,为餐厅的特色经营打下了基础。此外有意思的一点是,院子内的老住户并没有迁走,餐厅老板遵循住户的意愿将其立面进行了改造,虽然与设计师的方案相差颇多,但也算是与其他部分和谐相处了。每当食客看到有原住民从里面走出来的时候,都会十分惊讶,但这也就是餐厅在杨梅竹斜街有趣的地方,随时都能感受到当地人生活的烟火气。除了解决设计里的基本功能布局,美学形态等问题,步步惊喜,营造适合自拍的或优雅或特别的环境,注重食客的精神体验感才是这次设计的重点。


▽楼梯细部,details of the staircase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由TAD团队整理编排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