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谷堆,后有插剑。狮子把水口,黄狗前门坐。一曲溪流澄绿水,三湾路转见蓝田。”
这些流传在民间的俗语联句,准确概括出了上垟乡莆田村钟灵毓秀的山川地理:前面有两座象征着富足的谷堆山,后面是代表正义的倒插剑山,狮山子把住了上垟溪口,两座酷似看门黄狗的山丘横在村口,另外还有古丈山、鹅冠山。莆田村在这群山群抱之中,上垟溪犹如丝带缠绕在村子边缘,这里一年四季流水淙淙,最是初春温度下降时,满野的水汽,如烟如雾,朦胧一片,如同那王母的瑶池坠到了人间。难怪《黄岩县志》记载“蓝田佩瑶玉生烟”,这“蓝田”指的就是蓝田村,后因时,有村人说撞了老话“烂(蓝)田翻稻臼——越翻越穷”的老话,所以改为莆田村。
蓝田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主村落居住着二百多人,后靠倒插剑山,坐南朝北居住。倒插剑山因为山形如一把倒插的宝剑而命名,山顶有一个一米余宽的插剑洞,。面对距离前山古丈山一公里左右包围的一片几百亩沃野,四季轮作时令蔬果,常有东面古岙岭东风拂面而来,所以冬暖夏凉,适宜生活耕作。
左后侧的狮子山朝西南临溪而立,两山呈扇形夹持着这块土地。有吴姓家族在此居住,繁衍生息,逐渐壮大,闻名橘乡的书法家吴公卿就出自这里。据说每逢城里求雨,县太爷必用吴公书帖,亲自派八抬大桥来接,这事在蓝田也是妇孺皆知。现今,村里仍留存吴公对联墨迹四幅,祠堂石刻门联两对,其一就是“一曲溪流澄绿水,三湾路转见蓝田”。村人每每提及,敬佩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崇文气息依然浓厚。
村前那如一雌一雄两只黄狗的独立矮山,呈“八”字守卫着龙塌(龙榻岙)。龙塌岙是南山脚的一个山岙,原有8户人家,现已无人居住。据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雷声惊忧了熟睡中青龙的美梦,它一个惊颤,一个翻滚,结果用力过猛,导致山体坍塌,形成的山岙因此得名。由于龙窝塌陷,青龙越溪而过,至今坐西朝东,守望故土,这就是青龙山。当人们循着毛日线见到一处莲花堰坝时,就可见到一块斜伸到碧绿潭水中的平坦巨石,这块巨石原来高过路面,就是青龙的龙头。龙头从深水潭中伸出水面,所以这潭称为龙头岩,也叫龙潭岩。夏日的午后,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在潭边戏水,老人们坐在岩石上摇扇乘凉,画面很是热闹温馨。
青龙潭东面的谷堆山脚下,就是蓝田的度面自然村。早年间,这里原是大面积的农田。因“大”字方言念“度”,所以叫“度面”。从青龙潭往东,沿着青苔石径而上,可见一座石墙青瓦、古朴庄重的四合院,加上前前后后的几进老房子,依昔可见这院子的主人当年的富足。
这院子里如今只住着几位老人。老人说,这院子是他爷爷姚高德所建。姚家原本贫困,靠租田维持生计。一个炎热的午后,高德挑着刚收割的满满一担子稻谷,去蓝田的地主家交租。正逢主人家在吃中饭,而自己饥渴难耐,他就厚着脸皮向主人家嫂要一碗水喝。可迎来的却是一句不耐烦地呵斥:“水,外面的溪坑里有的是!”羞辱难当之下,他冲出门去,长跪在地,对天发愿:“若老天有眼,某一天能让我姚家发达,人家来交租,最起码的咸菜饭肯定是少不了的!”
后来,恰逢一朋友犯事出逃,高德一直送他到关口。朋友感激他的仗义,告诉他自己家的灶洞里还藏着十块大洋,让他去取,若有朝一日自己回家时再还。高德去他家一找,果然在灶洞里找出十块大洋。于是,他靠这大洋开始挑笼担卖,后来开起了酒坊。或许是因为度面那口古井井水的甘甜,又或许是彵为人实诚,做酒严谨,姚家的酒卖得特别好,远近的饭馆杂货铺也都从姚家进酒。于是他又开始买田置地,从蓝田到小坑都是姚家的田产。可他不敢忘记当初自己的誓言,每每佃户来交租,家里都会大摆酒席,好酒好菜招待。所以方圆几里的佃户们都愿意租姚家的田,吸引他们的不止是姚家自酿的美酒,更是那种笑脸相迎的尊重。
如今,这荒凉的院子已然不见了当年那熙熙攘攘、杯觥交错的场景,但是至今,度面人依然保留着自家做酒的传统。冬日里,人们经过度面时仍然可以闻到浓醇的酒香,那是度面人在做糟烧。舀上现做的半碗烧酒,尝上一口,醇香扑鼻,甘甜入胃。酒香成了蓝田度面的一种特殊味道,萦绕在上垟溪两岸。
祖先的味道依然停留在舌尖,而历史的车轮已辗转至于现当代。莆田人引以为豪的“十八条黄皮带”,。文韬武略的蓝田人,经这方山水孕育滋养,硬气而柔情,大气而灵动。如今,又有村人吴庆扬,曾以莆田人“十八条黄皮带”为背景创作的《五双解放鞋》,荣获全省美术评比金奖,另有众多作品屡获嘉奖。去年,他又成立了黄岩首家美术名家工作室,弘扬橘乡文化。近日,,让家乡的山山水水得以名扬四海,誉满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