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感谢大家昨天踊跃的订阅,R君在此向大家深深的鞠个躬,有你们的支持我才能做的更好。
昨天很多朋友看了公众号的序幕之后,对这个Media Studio到底是做什么的比较费解,在这我先耽误几分钟,简单的说明一下。
之所以叫它为Media Studio,是因为想在此基础上做一个新媒体工作室,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商家等任何需要演出设备租赁及影像记录的群体,如果需要整体方案,从活动方案的策划与设计到圆满结束,我们将为您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做这个平台是想跟朋友们一起分享作品与文化。当然,之后工作室还会开启个人业务板块,因精力和时间有一定的局限性,前期我会不定期的组织个人拍摄,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折扣(没准就收个成本神马的)。所以,一定要时刻关注公众号发布的信息啊!
言归正传,公众号发布的原则是每一期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既然是老北京城里长大的孩子,那咱就从家门口的故事聊起来!
说到老北京的文化,前门可算是文化底蕴深厚的不得了的地方,前门是正阳门的俗称,包括箭楼和城楼,原由瓮城墙连为一体,后因修路分割成了两个部分。但一般人们也把大栅栏那个地方叫做前门,所以说严格意义上来说,前门的概念是一个区域,范围是正阳门和它前面的珠市口、大栅栏等区域。
近代以来,在北京向着现代化都市迈进的过程中,无论在商业经济的发展繁荣的代表性上,还是在新的市民阶层和市井文化的形成上,前门地区都是一个重要的地区。此外,前门和前门地区以商铺、戏楼、书场、老字号等为代表的市井文化,也是构成古老的南城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
前门我们其实更多看到的还是它繁华喧嚣热闹的一面,今天我就带大家去走一走,前门西大街去了解不为人之的胡同文化。
杨梅竹斜街长496米,东起煤市街,西到延寿街。明代称“斜街”,因为该街的走向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故得名。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中,标注为“杨媒斜街”。据说这是因为清朝前期这条斜街居住着一位善于说媒的杨媒婆。清朝光绪年间,谐音并雅化为“杨梅竹斜街”。1965年北京市整顿地名时,将喜兴胡同(杨梅竹斜街南侧短小的死胡同)以及一尺大街(位于杨梅竹斜街最西端,桐梓胡同至樱桃胡同北口之间)并入。
炭儿胡同在北京正阳门外大栅栏以西,那里小胡同纵横,炭儿胡同是其中东西方向的一条。清末,在这条胡同里,逮捕过一个由光绪帝亲自点名的要犯——刑部的一个书吏。书吏是专管各部公事文书的办事员,别看职务低下,但数量多,权力大。以各部来说,户部的书吏最多,有1000多人。吏部、兵部并列第二位,都有七八百人。这些书吏,能够左右官员,曾经有“清与八旗胥吏共天下”之说。
取灯在北京有多种解释,其中有火柴(洋火)的意思,也有取灯(笼)的意思。煤市街取灯胡同明代属正西坊,原称取镫胡同。
从民国时期出版的《燕都丛考》的地图上看,取灯胡同是一条斜胡同,东北口是煤市街,西南与炭儿胡同相通,可抵延寿寺街。当年,廊房头条被称“灯笼一条街”,布满经营和制作宫灯、纱灯、走马灯等灯笼的商店和作坊。而取灯胡同与廊房头条相接,中间只有一段煤市街。
大栅栏西街,呈东北至西南走向。东起煤市街,西至铁树斜街,由于它处于八大胡同的北部也就是八大胡同的“纲”的位置,所以其本身主要是为八大胡同服务的,如它有许多大烟馆、旅馆、饭店等,但也有茶室,只是因为小,所以没什么名气,如70号就是原观音寺茶室…
得嘞,一次唠叨这么多,大家也不好消化,下次接着聊!
欢迎关注:REZIKMedia Studio
(点击标题下蓝色“REZIKMediaStudio”,加“关注”)
分享是一种美德
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