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日报》5月11日头版倒头条↓↓↓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发展大潮,如何凸显沿海临港优势,是近年来沧州渤海新区一直积极探索的课题。今年以来,沧州渤海新区以省、市“双创双服”思路措施为指引,在招商、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建设等多个领域,坚持全方位精准“阳光施策”,堵死暗箱操作的“后门”,敞开公平公正公开的“前门”,通过“阳光招商”“阳光交易”“阳光监督”等手段和途径,彰显“辐集效应”“公平效应”“品牌效应”,全区高质量发展态势日益凸显。今年首季度,累计推进亿元以上重点项目443个,总投资2957亿元。
沧州渤海新区始终坚持辖区“一个政策”对外,并及时通过官网、官微发布,让企业深入了解相关优惠政策,凡是享受优惠政策的项目,必须经过主任办公会研究决定,最后形成会议纪要,以红头文件作为执行依据,确保“一个班子”决策。同时,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从源头上保障只有符合条件的项目才能进行优惠政策申报,避免打“擦边球”。监督人员可随时审定项目情况,尤其是针对分批次给予的优惠,严格按照既定方案进行操作,确保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杜绝“暗箱操作”,这也成为吸引创业者在沧州渤海新区汇集的主要原因之一。截至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50多家落户渤海新区,累计引进京津冀重点项目902个。
沧州渤海新区将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由过去“面对面”改为“背靠背”,将建设工程招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全部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统一交易,并与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评标专家库抽取系统、银行资金系统、第三方支付等系统对接,实现网上发布招标公告、网上报名、网上竞价。
同时,依托中介平台公开面向全国征集了600余家中介服务机构,由项目申请人自主选择中介机构,打破少数中介机构长期把持公共资源交易等问题。同时,还建立健全“日巡查、周通报、季检查、年统计”全程监督机制,组织开展工程建设领域八项检查,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分别给予列入“黑名单”、限制其在新区从事评标行为、追究相关责任等处罚。
“阳光监督”彰显“品牌效应”。立足长远发展,沧州渤海新区“扎紧制度篱笆”,建立执行主任碰头会议、主任办公会议、常务会议、规划委员会会议、重大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会议议事制度等决策规则,坚持靠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管钱、管物。着眼防微杜渐,还建立立体宣教网络,开展“正风肃纪”专项行动,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点评”动态督查,并首创以“月评窗口单位、季评职能部门”为主要内容的“双评机制”,每月、每季度对47个单位进行评议,总成绩排名后三位单位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对总评满意度低于60%的单位领导班子进行诫勉谈话,有效规避“懒散怠惰”,让“一日无为,寝食难安”成为广大党员干部谋事干事成事的行动自觉。
作者:王晓乐 赵云辉 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