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号“安仔”的安德海,与一条著名传闻有关:。
咸丰皇帝在热河驾崩,临死前安排了“顾命八大臣”辅佐幼主。慈禧不服气,串通慈安和恭亲王,。恭亲王从北京赶到热河,打着向遗体告别的幌子,与二位太后密谋。他们的聚会被严密监视,没办法深入交流,。
这时,安德海借着端茶递水的机会,将慈禧的“秘旨”捎给恭亲王。恭亲王回京后,据此安排一切,,安德海也成为新政府的大功臣。不过,据史家考证,这种戏剧化的场面并不存在。但是,他既被安排在如此重要的场景,尽管是虚构的,就足以证明他在当时举足轻重。
安德海恃宠而骄。他的特点是什么人都敢惹,什么人都不放在他的眼里。而且,他平时胆大妄为,交结外官,干预朝政,贪墨纳贿。
安德海与一般太监不同,他是少有的的“文化太监”。据载,安德海知书能文,勤于学问,能给小皇帝同治讲解《论语》、《孟子》等书,尝自称“太子伴读”,隐然要与饱读经书的南书房侍从大臣分庭抗礼。
安德海的死亦与此有关,因他既会办事又有文化,能兼顾内外,故慈禧极为信宠,于同治八年派他往广东置办龙袍。清代有条祖训:太监不许出都。慈禧这次派安德烈赴粤,是无心偶忘还是有意违规,不得而知。
安德海服务内廷多年,按理不该忘了祖训,而敢于以身试法,估摸是仗太后的势,不信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邪。按照常理,安德海此行应该安静一些好,毕竟不无顾虑。
但是他却很招摇啊,临行时带了许多从宫里偷的东西,还带着自己刚娶的老婆,徽班旦角马氏。他娶马氏的时候,慈禧曾赏给他一千两银子。
一路上非常招摇,带着大队人马,以奉旨采办龙袍钦差的名义挂着龙凤旗,迤逦南行。进入山东地界时,德州知府赵新向丁宝桢禀报,说有安姓太监一行,自称钦差奉旨江南采办龙袍,疑似招摇撞骗。丁宝桢指示立即抓捕,并要求当夜押解送省。
丁宝桢不光嫉恶如仇,也是个心思缜密的人。安德海解到历城县监狱后,他亲自审问,以防泄密。并连夜以“太监私自擅出”上奏,请“从严惩办”,以“肃宫禁而儆效尤”。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垂帘听政是慈安和慈禧两人。慈安在宫中资历深厚,十六岁就封了皇后,咸丰淫乐而亡后被尊为“母后皇太后”,地位自然在慈禧之上,在垂帘听政中应该占主导地位。
但实际上,,事实上的当家人一直都是慈禧一人。这一点从当时的权臣曾国藩等人的日记中已经得到了证实。垂帘听政时,慈安基本上都不怎么说话,而是慈禧对朝政任意裁决。
尽管如此,慈禧仍觉得性格温和、与世无争的慈安妨碍了自己独断专行,因此便在私底下架空慈安,甚至企图置慈安于死地。时间一长,两宫不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慈安也对慈禧产生了看法。
因此,丁宝桢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与慈禧有矛盾的慈安太后。于是丁宝桢奉慈安太后懿旨诛杀安德海。《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同治八年,内监安德海出京,山东巡抚丁宝桢以闻,太后(慈安)立命诛之。”
慈禧在宫内耳目众多,很快就知道了此事,立刻派人八百里加急到山东,丁宝桢执意处死安德海。为朝廷为人民拔下这个蛀虫,于是一便命人在后门就地正法安德海,自己一面出去迎接慈禧太后谕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前门接旨,后门开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