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90%的北京土著都不知道,
这些老北京小吃背后的典故!
快来小编带你装好这波~B
传说乾隆爷平息叛乱后,把新疆的某个维吾尔族首领的妻子抢到宫中作他的妃子,也就是香妃。香妃被抢到北京后,日夜茶饭不思,急坏了乾隆。御厨使出看家的本领,可香妃连看也不看。乾隆只好下旨叫白帽营的人给香妃做家乡小吃送进宫。
另一边,香妃的丈夫自香妃被抢进宫后,也跋山涉水从新疆来到北京,藏身在白帽营里,想方设法打听香妃的下落。当他听说皇帝下旨让白帽营的人做一样家乡最好吃的东西送进宫。
香妃的丈夫知道这是与香妃联系的最好机会,就做了一种江米团。这种江米团制法特殊,只有他会做,所以只要香妃一见到这种江米团,就准会知道是她的丈夫来了。
江米团子送到宫中,太监问他这东西叫什么名字,他想自己姓"艾买提",就急中生智,脱口而出:"叫艾窝窝"。香妃一见艾窝窝便知道丈夫来了,心里十分悲痛,就拿起一个艾窝窝咬了一口……乾隆听说香妃吃东西了,十分高兴,于是下旨让白帽营的艾买提天天做艾窝窝送进宫来。从此,艾窝窝也就出了名,后来又流传到了民间。
据说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烦了宫里的食物,想尝点儿新鲜玩意儿。于是啊,御膳大厨左思右想,决定用江米粉裹着红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刚一做好,便有一个叫小驴儿的太监来到了御膳厨房,谁知这小驴儿一个不小心,把刚刚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装着黄豆面的盆里,这可急坏了御膳大厨,但此时再重新做又来不及,没办法,大厨只好硬着头皮将这道菜呈给慈禧太后的面前。
慈禧太后一吃这玩意儿觉得味道还不错,就问大厨:“这东西叫什么啊?”大厨想了想,都是那个叫小驴儿的太监闯的祸,于是就跟慈禧太后说:“这叫驴打滚。”于是,我们的一道有名小吃“驴打滚”就这样诞生了。
都一处烧麦馆始建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最初名为“王记酒铺”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店。但在乾隆十七年农历大年三十,家家团圆,许多店铺也早早关门上板,唯有“王记酒铺”还在营业。
这时小店进来主仆三人,衣帽整洁,仪表不俗;其中一位客人问道:“你这小店叫什么名字?”掌柜的答道:“小店没有名字。”客人生出几分感慨:“这个时候还开门营业,京都只有你们这一处了,就叫‘都一处’吧”。
没过几天,几个太监送来了一块“都一处”的虎头匾,并告知掌柜的那位客人就是乾隆皇帝,从此“王记酒铺”便改名为“都一处”。
最初“全聚德”原本叫做“德聚全”,是个位于前门大街卖干鲜果品的店铺。由于生意不好,最终倒闭。
清朝同治三年,以经营生鸡生鸭为生的小贩杨全仁将此店铺买下,开始经营烤鸭和烤炉肉。开店前,一位风水先生说:“这是块风水宝地,前程不可限量,只是此店以前甚为倒运,要想冲其晦气,除非将德聚全的旧字号倒过来,称作‘全聚德’。”
杨全仁一听正合心意,就这么着再加上日后掌柜的“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实诚劲儿,于是,闻名中外的老字号“全聚德”就这样诞生了。
同治年间的一天,得宠于慈禧太后的太监安德海出宫办事,路过“王致和南酱园”时,好奇地买了一块品尝。虽然闻着有点臭,可吃起来却别有风味。
于是安德海带回宫呈在慈禧太后面前,慈禧拿起筷子试着夹了一点儿放在嘴里咂摸了咂摸:“还别说,这味道还真不一般……”不知不觉这一顿晚膳间,她竟吃了两块。
随后问安德海这吃食叫什么名字?安德海说叫“臭豆腐”,慈禧太后摇了摇头,说这名字实为不雅。她见这吃食呈方形,且着青色,便赐名“御青方”,并将其列入御膳菜谱,适时进奉。
光绪十二年(1886年)十月,慈禧太后做寿,满朝文武大臣到处搜寻奇珍异宝为她备寿礼。有位大臣寻思:“给老佛爷送什么寿礼呢?宫里的奇珍异宝她多的数不清,早就不新鲜了,我得送一份与众不同寿礼!”
于是,他特意来到“月盛斋”,备了一份包装精美的大礼盒儿,并系上“祝皇太后万寿无疆”的绸带,进奉给老佛爷。
不曾想,慈禧太后品尝了“月盛斋”的酱肉之后备加赞叹,特赐“月盛斋”四道“腰牌”,作为出入宫之凭证。每隔一日,“月盛斋”就会送特制的酱肉到御膳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