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旅游景点联盟

纪念杨绛先生|《我们仨》,平凡生活中最温暖的爱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钱钟书夫人。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仨终于团聚了。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我们仨》说的是一个母亲的回忆,对女儿和丈夫的想念,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奈。就如同封面上所写的: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杨先生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在一起生活的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又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杨先生与丈夫钱锺书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这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先生一家最安全的庇护所。

杨先生的文字含蓄节制,字里行间弥漫着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读来令人动容。 

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


家的意义也在先生的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



精彩片段:



向上滑动阅览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锺书面目黧黑,头发也太长了,穿一件夏布长衫,式样很土,布也很粗。他从船上为女儿带回一只外国橘子。圆圆见过了爸爸,很好奇地站在一边观看。她接过橘子,就转交妈妈,只注目看着这个陌生人。两年不见,她好像已经不认识了。她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晚饭后,圆圆对爸爸发话了。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锺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这是圆圆的原话,我只把无锡话改为国语。我当时非常惊奇,所以把她的话一字字记住了。

锺书悄悄地在她耳边说了一句话。圆圆立即感化了似的和爸爸非常友好,妈妈都退居第二了。圆圆始终和爸爸最“哥们”。锺书说的什么话,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现在已没人可问。他是否说“你一生出来,我就认识你”?是否说“你是我的女儿”?是否说“我是你的爸爸”?我们三个人中间,我是最笨的一个。锺书究竟说了什么话,一下子就赢得女儿的友情,我猜不出来,只好存疑,只好永远是个谜了。反正他们两个立即成了好朋友。

这天很冷。我饭后又特地上楼去,戴上阿圆为我织的巴掌手套。下楼忽见阿圆靠柜台站着。她叫的一声“娘”,比往常更温软亲热。她前两天刚来过,不知为什么又来了。她说:“娘,我请长假了,医生说我旧病复发。”她动动自己的右手食指——她小时候得过指骨节结核,休养了将近一年。“这回在腰椎,我得住院。”她一点点挨近我,靠在我身上说:“我想去看爸爸,可是我腰痛得不能弯,不能走动,只可以站着。现在老伟(我的女婿)送我住院去。医院在西山脚下,那里空气特好。医生说,休养半年到一年,就会完全好,我特地来告诉一声,叫爸爸放心。老伟在后门口等着我呢,他也想见见妈妈。”她又提醒我说:“妈妈,你不要走出后门。我们的车就在外面等着。”店家为我们拉开后门。我扶着她慢慢地走。门外我女婿和我说了几句话,他叫我放心。我站在后门口看他护着圆圆的腰,上了一辆等在路边的汽车。圆圆摇下汽车窗上的玻璃,脱掉手套,伸出一只小小的白手,只顾挥手。我目送她的车去远了,退回客栈,后门随即关上。我惘惘然一个人从前门走上驿道。

驿道上铺满落叶,看不清路面,得小心着走。我想,是否该告诉锺书,还是瞒着他。瞒是瞒不住的,我得告诉,圆圆特地来叫我告诉爸爸的。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

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周奶奶早已因病回家。

锺书于一九九四年夏住进医院。我每天去看他,为他送饭,送菜,送汤汤水水。阿瑗于一九九五年冬住进医院,在西山脚下。我每晚和她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但医院相见,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处,我还能做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们仨》通过情景交融营造梦境邈远迷离,分载过于深重的死别的悲情,把丰富复杂的情感寓于景中,通过意象比喻、象征、暗示,尽显古典文化的韵味。

梦开始,杨绛虚构了客栈、小船和古栈道,对应于现实中的家、医院和两地间的路途。"古驿道烟雾迷蒙,杨柳成行,杂树丛生,野草滋蔓,几棵苍松翠柏掩映着谁家的陵墓。"场景的描写暗示通向死亡的荒凉、迷离、阴森。这是作者内心伤感悲凉之情的外射和物化。


小编想说的很多,但学识浅,表达不出。想要探求真味,放下手机,读一读先生的美文吧!



晚年时的杨绛


这本书 让优雅的你更优雅

让平淡的生活更富诗意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

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

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责任编辑:练爱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